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客观世界的变化总会及时地反映到词汇中来,而词汇本身又按照自身的规律随时都在变化和调整。新词新语的出现,是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历史上专门研究新词新语的文献资料却不多,这对于阅读古代的书籍和汉语史的研究都造成了一些困难。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这些变化首先在汉语的词汇中反映出来,于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词新语。这些新词新语不仅是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可靠资料,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留下的历史痕迹。而新出现的词语并不一定都进入全民性的一般词汇中,有的可能仅仅是昙花一现,所以新词新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实用价值上看,它可供同代特别是后代读者查检某一时期中新生词语的意义;从资料价值上看,它为汉语史的研究、为普通语文词典的修订和各类方志的编纂提供了语言资料,也为哲学社会科学中其他专业的研究拓宽了资料领域。由此可见,新词新语的搜集与研究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 关于现代汉语新词新语的搜集研究,以往留心的人不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才有几种词典问世,但也仅属拓荒性质的工作。本书题名为“年编”,从形式到内容上与其他新词新语词典有以下不同的特点:一是按年代搜集编纂,这样基本上可以揭示新词新语出现的时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确定一个词语的产生年代是语言学界特别是汉语词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的学者们往往为确定某一个词语出现的最早年代而穷搜故纸,但愿五百年后的后代同行们能免却我辈的这等辛劳。二是每个词条下皆有按语,按语的内容除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该词语进行分析比较外,还着重介绍该词语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点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和广大读者特别是后代读者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新词新语与普通语文词典中的全民通用词语并不完全一样,它有如新生事物一样,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经受检验或改造,有的只能存活于某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因此,有许多新词新语仅仅有释义和引例对于读者来说是不够的。例如“下岗”一词,它在词义上与“失业”是同义的,但它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什么会“下岗”,国家对“下岗”人员的政策和态度是什么,全国每年到底有多少人“下岗”,等等内容,都可以在按语中补充介绍出来。若干年后,这个词说不定会消失了,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报刊、文献资料等还存在,后代读者就可以从我们的按语中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 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关于新词新语的时间问题,本书收录的是 1997年--2000 年间出现的新词新语,主要以 1997 年以前编辑出版的几种新词新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 年)为依据,凡是它们已经收录了的词语,皆不收入这本《年编》;有极少数口语词语虽然在 1997 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流行,但以上诸词典却没有收录,我们也只在 1997 年--2000 年间找到书证,因此也收入了这本《年编》。关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我们在搜集词语时尽量注意到所选词目的规范性。但是,众所周知,新生的事物总有一个检验试用的过程,有些新词新语看起来总不像一般语文词典中的已有词语那么顺眼,那么合乎规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遵循了吕叔湘先生在《大家来关心新词新语》一一文中的意见:“与其失之于严,无宁失之于宽。”(《辞书研究》1984 年 1 期)让时间来检验新词新语的生命力。 我们前几年已经出版过《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5~1997),这次出版的是《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7~2000)。我们计划每两年出一集,打算今后继续编下去。由于自身水平和客观因素的局限,错误和疏漏一定不少,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四川人民出版社百科知识编辑室徐志诚先生,从选题的策划到本书的出版,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谨表谢忱。 宋子然 2002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