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定稿付印之际,编者谨在此做一个简单的编后说明。 这部辞典是编者在2010年领衔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流行语的社会价值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它的另一部分是《流行语的社会价值研究》。这个课题从学科性质上讲,属于语言学和社会学交叉的范畴。编者自知才疏学浅,但既然已获此殊任,唯有兢兢业业,不敢稍有懈怠。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即组织力量开始按年代收集整理汉语新词新语,并于1997年出版了由编者主编的《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5—1996)卷;至2010年的16年中,一共出版了6卷《汉语新词新语年编》。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1997年以前,有于根元和刘一玲两位先生的编年本《汉语新词语》(1991—1994)共计四本行世,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两位先生暂且停笔,凑巧由我们1995年开始的《年编》续貂,客观上使此后十数年的汉语新词新语动态变化轨迹不致磨灭。2006年以后,由周荐、侯敏二位先生先后主编的国家语委项目《汉语新词语》编年本开始出版,由于其技术手段更新,并能及时按年出版,使新词新语这种语言现象更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近十年来,在四川师范大学校领导和文学院领导的长期关怀与支持下,四川师范大学新词新语研究中心团结全省高校的语言学教师,逐渐形成了一个汉语新词新语研究团队。《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就是由8所高校的77位师生(30位语言学教授和副教授,47位讲师、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合力承担的。编纂组全体成员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精诚合作,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辞典的初稿。后来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组织下,本书稿往返数次,审校打磨,如今方得定稿付印。作为本项目的负责人,本人在此首先向全体编纂人员表示深切的谢意! 在大辞典编审过程中,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人员对本书的审读与出版十分重视。在2012年至2013年的两年时间里,该社领导和编辑先后来到我校,组织、参与了两次编辑出版座谈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上海辞书出版社还为本选题的印刷版与网络版申请到国家出版基金的资金资助,确保了这部辞典的按时出版与发行。 这里我们还需要特别提及、特别感谢的是中国辞书学会对我们这个选题的关心、指教与支持。2013年6月20—23日,中国辞书学会中青年辞书工作者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新词理论和新词词典编纂研究”。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湖北、四川、澳门等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先生在开幕式发言中提出的“修订无止境,人皆为吾师;研究做先导,实践出真知”四句话,使辞书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其他诸多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对本书的资料运用、按语撰写、词目选立、年代考证等问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编者来说,能有这么好的机遇得到多方领导和专家的指导,真是幸运至极!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见到了一些老朋友,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相聚融洽,受益良多,在此谨向各位专家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尊敬的江蓝生先生、陆俭明先生、马庆株先生、赵振铎先生,四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能俯允我们的顾问之请,给予了我们学术指导和支持,令全体编纂人员不胜感戴! 同时感谢审读书稿的董福光、贺国伟、张美娣、金文明等几位先生,全赖他们极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有今天这部辞典的顺利面世。 要感谢的人很多,要说明的事难尽。无奈记忆日衰,思路滞涩,未能表达感戴惶恐之心于万一。 宋子然 谨记于2013年12月25日